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

鳥籠效應(Birdcage Effect)


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

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。 
1907年,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,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。
一天,兩人打賭。

詹姆斯說:“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。”
卡爾森不以為然:“我不信!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。”
沒過幾天,恰逢卡爾森生日,詹姆斯送上了禮物——只精緻的鳥籠。
卡爾森笑了:“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。你就別費勁了。”
從此以後,只要客人來訪,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,
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: “教授,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?”
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:“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。”
然而,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。
無奈之下,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,詹姆斯的“鳥籠效應”奏效了。

實際上,在我們的身邊,包括我們自己,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,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?“鳥籠效應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,它說的是: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,過了一段時間,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。
原因是這樣的: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,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,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,每次如此。
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,丟掉鳥籠或者買隻鳥回來相配
經濟學家解釋說,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。
即使沒有人來問,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,“鳥籠效應”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,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。

MBA智庫百科:http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9%B8%9F%E7%AC%BC%E6%95%88%E5%BA%9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