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

破窗效應(Broken windows theory)


理論由詹姆士·威爾遜(James Q. Wilson)及喬治·凱林(George L. Kelling)提出,並刊於《The Atlantic Monthly》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《Broken Windows》


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,會誘使人們仿傚,甚至變本加厲。


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,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,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。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,如果發現無人居住,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。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,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,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。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罪行,以「零容忍」的態度面對罪案。




此理論描述了社區失序的五個階段:
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,部分居民遷出社區。
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,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。
地區的監察力下降,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。
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,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,減少外出時間。
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,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。


維基百科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0%B4%E7%AA%97%E6%95%88%E5%BA%9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